所属频道:娱乐八卦 发布时间:2019-01-13 09:59 点击:767
作者/刘景慕 谢维平
网大圈又要搞事情了。
众所周知,今年的网大,混得格外风生水起。在影视行业早已被寒冬压得喘不过气,资本退潮,剧组开不了机,举步维艰之时,网大市场不但依旧活跃,还不停地突破分账票房天花板,最终达到5000万。
要知道,网络电影是在2015年才横空出世的新品类。短短三年,市场体量已翻天覆地。
而就在近期,娱乐资本论矩阵号河豚影视档案发现,网大的逆势上扬,远没有止步在票房阶段。从2018下半年开始,悄然出现了一批网大创业者。他们曾经是一些头部网大公司的高管,现在离开了平台的舒适区,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在他们看来,2019年,网络电影会迎来一个巨大机遇期。
河豚影视档案采访到了三位这样的创业者代表。他们都曾供职于头部平台,深度参与了这几年网大的发展,业务上都深受认可。选择在如今这个影视寒冬中“下海”,他们各自依傍了什么优势,看准了哪些机遇,各自又有怎样的故事?此时,真的会是一个合适创业的时机吗?
(因采访对象小志和王杰认为目前还没有特别有代表性作品,希望低调,尊重其要求,两人用了化名。)
精品化需求催生巨大机遇?
在进入影视行业之前,小志是一家图书公司的产品经理,他认为内容和赚钱,两手都要硬。
他2016年加入新片场,做了制片人。“就是看准了网大能赚钱,把它当成产品来做。”眼光向来很准的小志,制作了“二龙湖浩哥”系列,及其衍生网大IP《四平青年》系列,均大获成功。在2018年12月上线的《四平青年之喋血曼谷》,根据猫眼数据,目前分账票房已达到1268万。
《四平青年》
在新片场尽管已经做到了总制片人,在内容创作上小志依旧感到束手束脚。毕竟,电影这种工业标准化的事物,需要充足的前期准备时间,他非常羡慕院线电影,动辄两三年可以准备。
然而,到了网大,为了追求更高性价比的产出和回报,往往会赶进度。筹备时间严重不足。而网大普遍被认为“粗制滥造”,这是症结之一,也让小志感到十分不安。“我希望女儿以后看到我的作品,是会让她为我感到自豪的。”
小志透露,在此之前,网大行业内通用的规则是,从拿到第一稿剧本到开机之前,用15-20天的时间筹备。然而在拿到剧本后,剧组就要去实地看拍摄场景,并筹划,在哪些地方拍,拍多少天。然而,对于一部时长90分钟的电影来说,这不到一个月的筹备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场景都没看完,就稀里糊涂的匆忙开机,拍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当我作为一个网大从业者,筹备半个月就开机,是没有问题的。”小志说,但今年市场提出了精品化的要求,大公司的这种流程化作业,实际上根本无法产出好的作品。作为一个优秀的制作人,在新片场并不能够给予这样的空间。
于是,在2018年的年末,小志选择离开新片场,另起炉灶。
小志的公司在北京东五环一家文化产业园里,和几家制作公司共用一个写字楼,“别看楼这么大,只有四间办公室是我们的”,小志笑着自嘲。办公室的玻璃墙上,写满了各种项目进展。从1月到5月,每天的进程都满满当当。
“别拍啊,我们公司现在要保密!”看着河豚君拿起手机想要拍下来,小志赶紧制止,“现在我不希望自己的公司太快浮出水面,一定要拿业绩来说话。”
在小志的团队构架中有三个梯队,这是他从新片场带出来的架构习惯。分为内容、制片及导演团队。而事实上,这三个梯队,一共只有八个人。
小志2019年的项目,只有四部网络电影。“不贪多,要做精品。”小志透露,每一部的成本,大概都在五、六百万左右,甚至更多。
成立公司的资金,一部分来自于以前在图书出版一块的资源,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影视公司。
目前他公司的项目状态,是先定下片子上映的时间,再根据档期来倒推筹备时间。比如,定下来明年7月份要上线一部片,那么算上平台截止日期、后期时间,3月底就要拍完。如果拍摄时间留足60天,那么需要在12月就开始筹备,一月份开机,才能保证7月份的顺利上映。而这样的筹备到开机时长,放在头部网大公司里,几乎要缩水一半。
在小志的筹备时间表里,有分为筹备期、看景期。从拿到剧本到开机时间,小志留足了60天时间,从从容容地,将安排精确到每一天。只有这样,小志才觉得,这就是对自己作品的一种负责。
“我创业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在内容制作上更有自主权,让周期可控,内容保质。”
1月6日,小志公司的第一部作品,正式开机,预计今年可以上线。小志自信自己的项目会是稀缺的头部项目。而在影视行业一直存在一种“潜规则”,优质项目如果对外,一般都会有成本上的溢价,有不少网大项目,如果有看好的资方入场,光是溢价就可以收回一部分成本了。
他认为,在目前热钱逐渐消失,人精钱少的大环境下,优质的投资商会更加注重性价比。“这个时候,与其让中间商赚差价,还不如去以一个合理的价格,投资小但优质的团队。只要内容过硬,一样挣钱。这样要比一味地投资头部公司的项目,来得更划算。”
小志对河豚君说,尽管从老东家出走,但原来的公司依然可以继续合作,包括平台,也没有什么阻力。“他们不会拒绝与一个优质的内容商进行合作的。”
妖魔鬼怪之外,新类型空间巨大?
在创业之前,于泳洋在爱奇艺平台待了七年,亲眼见证网大市场从蛮荒期变得繁盛,2018年10月,他和合伙人,同样出自爱奇艺自制部门的窦黎黎一起创办了米和花影业。
现在于泳洋正在忙着筹备自己担任制片人的第一个网大,以“超级奶爸”为主题,讲述一个大块头的硬汉如何带两个小孩。“有点像成龙的《宝贝计划》。”这样一个故事,在外包装成动作片,但实际上讲述了亲情向的内核。今年一月,这个项目已经开机。
曾就职大型网络平台,是于泳洋最明显的优势。通过平台,可以接触到网大这个产业里方方面面所有的信息,对于用户、市场、片方、宣发等等各方面的了解,要更加的全面且客观。
于泳洋认为,尽管网络电影跟院线电影看起来相似,但商业逻辑,还是有着本质区别。无论是从观赏习惯、渠道,还是消费的模式和场景,网络电影本质上和网文更类似。用户先试读/看,然后再选择付费。不像院线电影靠口碑和宣发来带动收益,网络小说/影片则是靠着不同的类型,来影响受众的多寡。
基于这种消费逻辑,网络电影其实更加依赖类型,比如古装玄幻、僵尸怪兽、功夫动作等题材,还有未来可能会有的都市爱情、男频、女频内容等。
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市场的动作片
有意思的是,于泳洋有一种个人偏执的坚持,坚决不拍古装戏,虽然现在网大类型里最火的十之八九是古装,还在爱奇艺的时候他就从来不碰,“精美的服化道、特效、动作,非常容易吸引眼球。”但却激发不起于泳洋的任何兴趣和感情,他理想当中的网大,应该是去关注现实,解决大家所处环境里遇到的真实问题,并能带给用户启迪。
随着视频会员用户的增长,尤其是女性用户的增多,用户池的扩大,实际上对类型有了更多元的需求,像于泳洋这种定位的公司,说不定可以在妖魔鬼怪定位的同质化公司之外,走出一条路来。“我可以预测,在未来几年内,现实题材将会成为网大领域的主流。”于泳洋告诉河豚君。
与众多创业者一样,从平台上“下场”的于泳洋,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内容审判者,成为了提供者。从“监工”变成了事事需要亲力亲为的创作者,他的心态,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如今,大到项目流程、资金来源,小到演员服化道安排、员工情绪,每一笔支出,每一项任务,于泳洋都要照顾。而这些压力,在市场发行终端的平台,是完全感受不到的。
于泳洋在接受采访时,闭口不谈公司层面的事务,相比而言,他只关心项目,他透露,很多项目都会跟一些大影视公司联合出品。
“离开平台,就等于离开了舒适区。我曾经在里面待得太久了,所以才要主动走出来,给自己更多的历练和成长的条件。”
网大主动观影趋势,营销大有可为?
王杰在创业前,很多朋友都劝他,别折腾了,尤其现在还面临着所谓的“影视寒冬”的大环境。
但王杰有另外一个理论,影视公司核心是内容,但是,一些家大业大的头部公司,运转起来十分消耗,只能依靠资本运作驱动,反倒不如管理扁平、更加聚焦内容本身的小公司灵活。在一个深圳私人朋友的投资支持下,他下海了。
在映美便负责宣发业务的王杰,创业时依旧选择了老本行。尽管内心有些忐忑,但王杰有自己的思考。在他看来,机会还有。
他认为,若能够将受众的被动型消费变成主动型消费,就能将宣发拉动内容驱动。而网大之所以在宣发一块做得少,就是因为目前网大仍是被动型消费,付费会员们被推送什么,就去看什么,很少有主动宣发的情况。王杰设想未来的理想状态是,会员不是在付费VIP区被推送内容,而是会主动选择内容,进行单点付费观看。
而且,比如优酷这样的平台,按观看片长分账,注重真实拉新效果,同时各家也推出营销预算,侧面也说明,现在平台更重视真实有效的营销,这给真正有想法的宣发公司带来机会。尤其是,当未来平台会员基数达到上亿天花板的时候,如何调动用户主动观影,也需要依靠营销。
不过,短期内王杰要打开局面还是要接项目或者做内容。“对于初创公司而言,确实依靠宣发资源会比较少。这也是我选择优先做内容的原因之一。”
公司策略上,王杰将公司的业务板块拆开来,将宣和发拆分开,让每一个业务板块独立生存。“没有商务的项目,那还会有营销项目、发行的项目。业务板块不依托彼此,这样的逻辑才能更容易活下去。”
“但事实上,目前市面上好一些的头部项目,已经被头部公司锁定了,根本没有机会。”王杰的切口和突破点是去寻找市场上已被验证过的,出自小内容制作公司的较优质项目。“术业有专攻。”这些小公司,往往在宣发方面是短板。可由于资金有限,他们也不会选择与头部公司合作。
从网大精品化催生出的创业机遇,到新类型以及营销层面的新动向,小志、王杰和于泳洋面对这个市场,依然保持乐观。他们的故事,像是对网大市场的投石问路,未来会怎样,留待时间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