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他多图>娱乐八卦> 治愈还是致郁?摇摆的《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治愈还是致郁?摇摆的《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所属频道:娱乐八卦发布时间:2019-01-25 10:14点击:965

文 | Turing

《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后文简称“本片”),这个标题骨子里就透着惊悚和猎奇,路人们在听说这个标题(但没有看到海报时)的第一反应,多半会以为这是汉尼拔的姊妹篇——比如我前两天和友人提起的时候,她说“我只看过《我唾弃你的坟墓》....”

事实上,虽然本片的另外两个中译名《胰脏物语》(住野夜小说原著译名)与《念念手纪》(月川翔执导真人电影译名)听起来要友好的多,但私以为,结合本片内容,《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反而是最为信达(雅就算了)的翻译。

治愈还是致郁?摇摆的《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原著小说

本片讲述了一位孤僻的高中男生“我”偶然发现总是耀眼的同班女孩樱良竟身患绝症,然后与她一起保守秘密、走过生命最后时光的故事。标题“我想吃掉你的胰脏”来自于世界各地都有的风俗“吃啥补啥”,与日本当地传说“吃下重要的人的一部分,他的灵魂就会与你共存”。

具有一定阅片量的的观众,看到本片中孤僻男x元气绝症女的设定,应该早已能脑补出那烂熟在心的桥段:无非是患病一方的乐观与活泼打动了孤僻的一方,让他走出孤独;同时孤僻的一方又发现了患病一方的脆弱恐惧,照顾、支撑他;最后用患病一方的离世(有些作品也会用开放式结局收尾)推动孤僻一方的成长,完成情感上的升华。

这个桥段的集大成者,首提由新川直司原作、石黑恭平监督的《四月是你的谎言》。《四月是你的谎言》同样讲述了一个孤僻少年与一个乐观但身患绝症的少女偶然邂逅、彼此憧憬然后互相改变与成长得故事。这部连载动画番剧于2014年秋季播出,随即获得如潮好评。

治愈还是致郁?摇摆的《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当年被称为11月番霸权的四谎——孤僻的有马公生与绝症乐观少女宫园薰

但与本片不同,《四月是你的谎言》作为一部连载了22话的半年番,其容量与周期是远大于本片的。因此,《四月是你的谎言》具有更多的支线故事与更灵活的节奏选择,故而能把这个故事讲好。

反观本片,作为一部两小时不到的动画电影,其叙事是完全围绕着男女主人翁展开与推进的——并且除了开头意料之中的葬礼场景勉强可算倒叙,影片的主体部分几乎完全是线性叙事。这就要求本片必然有一些桥段之外的亮点,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在佳野夜的原著中,他设计了一个别出心裁的结尾(女主角山内樱良并非因绝症而死,而是在出院调理、去见男主角的路上被连续杀人狂杀害,尽管此时已确认无法治愈),并借主角之口说了这样一段话:

世界是一视同仁的。

世界平等地攻击像我这样健康的人,跟罹患重病即将死亡的她。

我们错了。我们太傻了。

但是,有谁能揶揄犯错的我们呢?

在最后一集结束的戏剧,不到最后一集是不会结束的。

决定腰斩的漫画,在腰斩之前不会结束。

预告了最终章的电影,在最终章上映前不会结束。

大家一定都是这么相信的。大家一定都是这么学习的。

我也这么以为。

这段情节可以说是本作的精神内核之一。作为对无常命途的慨叹,笔者在初读小说时即对这一情节惊为天人,甚至认为它胜过了许多严肃传统文学著作中的情节。

治愈还是致郁?摇摆的《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本作对这一命题进行了多次精彩的论述,这是本片中比较直白的一处

但遗憾的是,在本作的动画版,即本片中,牛岛新一郎监督却并未进行很好的呈现。牛岛监督此前曾参与过《全职猎人》、《一拳超人》等多部佳作的制作,在基本技法上确实具有不错的能力,但本片的日常情感题材却不同于牛岛监督此前具有丰富经验的动作题材,因此牛岛监督在影片中出现了较明显的叙事节奏的失控。

牛岛监督在处理这一核心情节时,有意识地设置了一把“契诃夫之枪”。所谓“契诃夫之枪”来源于著名剧作家契诃夫的名言:“假如不打算开火,就别让一支上膛的来福枪出现。”意为剧作中的任何一个设置都必须在后续情节中予以呼应,现在引申为伏笔与照应需具有完备性。在影片中,牛岛监督的前半部分就提及了相关信息,意图便是在要让这一情节的展开不至于突兀。

然而,观众对动作题材影片与情感题材影片的记忆重心存在明显不同;因此,在动作动画中能够成立的对伏笔的处理方式,在情感动画中却不一定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这也是我在本片中对牛岛监督最不满意的一点。让我用一个合适的词来表达我观影过程中看到这一情节的既视感——叫它“机械降鬼”好了。机械降神是指用完全超出剧作涉及范畴的力量来强行干涉情节,而本作因为这一关键情节的伏笔部分过着墨过少,非但没有呈现出应有的“伏笔-照应”的逻辑关系,反而会让观众觉得不管伏笔还是照应,都是为了这一意外结局刻意添加,错上加错。

治愈还是致郁?摇摆的《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马伯庸的“陨石遁”就是机械降鬼最典型的情况。

本片的另一个内核,则是以“羁绊”与“分离”为核心的日式青春叙事。与我国的“浪漫主义残酷青春”(例如《致青春》)、“现实主义成长青春”(例如《青春派》)的二元青春叙事不同,日式青春叙事在不同的作品中往往大同小异,但又在内部表现出了它的独特矛盾美学。

一方面,它在日式的传统美学指征上存在“物哀”与“意气”的矛盾。在本片中,女主角的重病、稍纵即逝的烟火、樱花下的漫步、悬而未决的感情等等,都是在稍纵即逝的事物中,寻找一种克制但极具张力的情感表达;但同时,又有男女主角间极为外显的情感碰撞桥段,“性”在这里已经跳出了它往常扮演的角色,而化作了一个理所当然又超越常规的表达工具。

治愈还是致郁?摇摆的《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这一场景,牛岛监督的处理在类似题材中算是比较保守的了

另一方面,它也在更高层次的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上存在矛盾。在本片中,虽然男主角在女主角的影响下不再孤僻、尝试着与人交际,但男主角原先存在的(不愿与人交际的)性格特征与男主角对其的自述是自恰的,并且确实在日本的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

平成年代的日本,经历过战后的大繁荣与经济危机后的再一次大萧条,日本的年轻一代普遍存在“我不去烦你,你也别来烦我”的“自闭”思潮,并且很难说它对或者不对。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在日式青春叙事中广泛存在,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深刻影响力的作品:以这个矛盾为关键塑造人物的除了本片,还有《秒速五厘米》等佳作;而直接以它为讨论核心的,更是有《四畳半神话大系》这种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治愈还是致郁?摇摆的《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青春为什么一定要跑步流汗,为什么不能就在河边虚度呢?”——影片《濑户内海》是日本新旧价值观矛盾、乃至日式青春叙事的集大成者

在这种种矛盾下,日式青春叙事最终会以“羁绊”与“分离”的形式来集中展现它们。所谓“羁绊”,就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之间的情感联系——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在日式青春叙事中,所谓羁绊是不同于任何一种一直情感的独特情感——或者说它本身就是基于这种种矛盾而产生的情感的复合。而分离,不一定是斩断羁绊,而是以分离的形式进行一种选择:或许是与羁绊遥遥相望、后会无期,也可能是对周遭外物断舍离,守护最重要的羁绊之物。

最后,笔者想简单聊一聊大陆院线的日式动画院线引进。虽然大陆院线很早就引进了哆啦A梦系列大电影,但真正的“出圈作”,或许还要数新海诚任监督的《你的名字》。

《你的名字》在2016年底上映,2017年初下映,中间票房成绩喜人,因此完全可以说,2017年就是大陆院线引进日本动画电影的元年。在《你的名字》后,大陆院线引进的日本动画电影可谓是“内外两开花”,这里的内外是指的ACGN(漫画,动画,游戏,小说)圈子的内外。

在圈外,有足够吸引路人的新海诚、吉卜力、哆啦A梦系列作品;而在圈内,《刀剑神域》《命运:天之杯》等小众粉丝向作品仍然在有限的拍片里斩获了可观的票房收入;更别提《火影忍者:博人传》这部里外通吃的巨型IP与《利兹与青鸟》这类广受好评的现象作了。

治愈还是致郁?摇摆的《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博人传》热烈的观影氛围,恐怕近些年唯有同是超一流IP的《魔兽》可以比肩

总的来看,自《你的名字》高开高走以来,大陆院线对日式院线动画的引进态度还是比较明确的:先慎重挑选口碑较好的影片,小批量排片,热度上来后也会积极追加排片。

譬如本片就是典型的高口碑电影,2018年9月在日本首映时,即在国内掀起了热议;而最终瑕不掩瑜的成片,也并没有辜负观众的期待。

长此以往,我认为这对大陆电影市场的发展与培育是利大于弊的,我们的观众可以被优秀的作品培养出审美水平与消费习惯,业界也能够进一步学习经验、增进信心、发展业态。

当然,我也希望我们的导演、制片人们能够在这更好的环境下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走出去的时候不仅要走上各个电影节,更要像现在的日本影院动画、印度剧情电影一样,走进世界各地普通观众们的院线。